请输入关键字
只此敦煌——敦煌石窟艺术展
  本次展览由城阳区文化和旅游局与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5月18日正式开幕,展期3个月。展览通过丝路明珠、壁上丹青、庄严佛宫、净土梵音、通达四方、霓裳美仪、匠心营造等主题,展示了在一千多年历史中,敦煌石窟艺术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了富有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宝库。展览将敦煌壁画里丰富多元的价值呈现给公众,以期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做出积极的贡献。
展览单元
丝路漫行
壁上丹青
庄严佛宫
净土梵音
通达四方
霓裳美仪
匠心营造
丝路漫行
  由欧亚大陆的地理、天候、区域政权、沿线民众生活方式等等因素促生出的贸易和交流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敦煌通往西域,直趋中亚、印度、西亚,以至欧洲大陆的陆路交通道路,沿用至今。19世纪时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是中西交通的主要干线、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同时还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与汇通的桥梁,意义深远。敦煌,身处丝绸之路的要道枢纽,见证了千年间这条漫长道路的沧桑岁月和悠久历史。
壁上丹青
  无论来自深海的珊瑚,还是来自群山的晶石,亦或溪流中的砂金,这些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色彩,随着驼铃声抵达敦煌,在古代工匠和画师手上变化成壁画和雕塑,这个过程随着丝绸之路延续了千年。
庄严佛宫
  敦煌石窟见证了佛教作为异质文化融入中国的过程,反映记录了其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影响。中国化的佛教不仅保留了圆融、思辨等内涵,更发展出慈悲、奉献、渡众等善行,历经千年,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敦煌石窟同时反映了现实世界与梦幻佛宫,兼具生活与信仰,汇聚智慧与虔诚,壁画笔触灵动飘逸,造型端正庄严,最终发展升华,成为中国璀璨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净土梵音
  敦煌石窟中出现乐舞,是佛教为了体现佛国世界的美妙,宣扬佛国具有无限胜景。佛教中不仅有各种各样的乐神,也有现世的音乐实践。
  敦煌壁画中乐器来源大致为三个方面:中原传统乐器、中国西北少数民族乐器和西域传来的乐器(外来乐器)。有50种6000余件,壁画上的大型乐队,能多达38人。敦煌壁画上的舞蹈,是在汉唐舞蹈传统、古印度佛教文化、周边众多民族舞蹈风格的影响下,具有多元一体的独特魅力,它成为保存中国古代多民族、多区域融合下乐舞图像的大美之境。
通达四方
  通过展示莫高窟千年图像中,连结丝绸之路的数种交通工具,揭示出各文明间的交流纽带不仅体现于经济和文化中,也伴随着工艺进步使我们了解到古代这一区域的交通发达的状况,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丝绸之路上东来西往的交流盛况。
霓裳美仪
  素有“衣冠王国”美誉的中国,服饰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敦煌石窟壁画和彩塑保存了丰富而珍贵的中古时代的服饰图像和资料,从北朝至宋元,跨越千年。敦煌石窟的服饰图像主要有佛国人物的服饰,故事画、经变画、史迹画中的世俗人物服饰及供养人服饰。其集中、全面、系统的服饰画面直观反映出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嬗变的脉络。
匠心营造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综合结果,社会生活离不开建筑,而区域天候特质与文化属性,使各个文明发展出各种独特的建筑。东方古老的建筑几乎都是木结构建筑,由于木结构建筑易于损坏,一旦遭遇战乱兵祸,往往一座庞大城市都会转瞬成为废墟,所以中国虽然土地广袤,但留存甚少,甚至没有一座唐代以前完整的组合建筑群留世。
  敦煌壁画中保存下来许多建筑形象,为千年历史中已经湮灭的建筑实物留下形象资料。这些建筑图像不但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更以它丰富相对准确的细节刻画,画面上表征的用途方法,弥补了学界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空白。
推荐藏品
名称 时代 质地 来源 备注